右侧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 > 正文

教育类论文的设计方案[教育类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4-04-28 20:48 分类:资讯 浏览:29 评论:0


导读:    2017年3月23日下午19:00—20:00,第31期“我来读文献”活动【线上论坛】成功举行,论坛嘉宾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高原教授和她的学生李思萦与参加活动的研友们通过微...

  

  2017年3月23日下午19:00—20:00,第31期“我来读文献”活动【线上论坛】成功举行,论坛嘉宾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高原教授和她的学生李思萦与参加活动的研友们通过微信群讨论组进行了实时交流。我们整理了研友们提出的主要问题以及嘉宾的解答,供大家学习参考。

  本期活动文献:

  李思萦、高原,2016,移动技术辅助外语教学对英语词汇习得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J],《外语界》(4):73-81。

  嘉宾简介:

  高原

  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教授、主任。中国认知诗学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和外语教育。

  李思萦

  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

  活动页面:

  https://iresearch.unipus.cn/info/paperreview.php

  线上答疑整理

  思考题参考问答

  1. 研究是如何确定实验词汇的?

  李思萦:由于本研究主要测试的是技术辅助教学和多模态结合对词汇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我们确定实验词汇时主要考虑两方面:1)保证是生词;2)保证是名词。

  步骤:我们根据paul nation的词汇水平测试(Nation, P. & Beglar, D. 2007)测出被试中词汇量最高的同学分数为6400,即我们假使学生最多认识基于BNC语料库筛选的词频为第6个等级的中心词。因此,我们从第7个等级的1000个中心词中人工筛选了597个名词,再在另一个平行班进行测试,筛选出了97个生词。由于单次移动学习时间不能过长,所以我们参考以往相关词汇教学文献,最终选择了20个生词这样一个数量。

  Paul Nation的词汇水平测试获取途径:https://www.victoria.ac.nz/lals/about/staff/paul-nation;或在Bing搜索上输入Paul Nation vocabulary test。

  2. 文章使用了什么统计方法,为什么使用这种统计方法?

  李思萦:文章使用了双因素组间方差分析、单因素组内方差分析、t检验和事后多重检验。

  这是由这些统计方法的特点和实验的诉求决定的。本研究是一个2*2的实验,自变量有两个,分别是教学辅助手段和词汇呈现模态,每个自变量又分别有两个水平(教学辅助手段:CALL,MALL;词汇呈现模态:单模态,双模态)。

  本研究要回答的前两个问题是要在后测中考察两个自变量是否分别对成绩产生影响(即主效应),以及两个自变量之间是否会共同对成绩产生影响(交互效应)。这正是双因素方差分析的原理,双因素方差分析是对影响因素进行检验,究竟是一个因素在起作用,还是两个因素都起作用,抑或是两个因素均无显著影响。一般来说,此类研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考察交互效应。

  所以以即时测试为例,在即时测试中,通过双因素组间方差分析,发现模态对成绩的主效应显著,辅助手段对成绩主效应不显著,模态和辅助手段对成绩的交互效应不显著。说明在此阶段,主要是模态对成绩有显著影响。所以我们只需要用独立样本t检验去比较同辅助手段的双模态组合单模态组之间的差别即可。但若交互效应显著,如延时测试成绩所示,就在双因素组间方差分析后,直接使用方差分析事后多重检验。

  3. 文章对样本分组用意何在,这样分组对结果分析有什么好处?

  李思萦:这一题与第二题类似,因为研究中我们要考察两个因素,而这两个因素又有两个水平,所以就分成了四组:CALL单模态组、CALL双模态组、MALL单模态组和MALL双模态组。

  4. 移动学习与计算机辅助学习的关系是什么?

  李思萦:移动学习是计算机辅助学习的拓展,又具有新的特点,如泛在性、即时交互性和个性化等,最突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前两点。

  5. 移动学习对多模态材料的选择有何要求?

教育类论文的设计方案[教育类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李思萦:移动学习是一种高度片状化的教学,设备屏幕尺寸有限,对单次学习的时长也有大致要求。所以在多模态材料的选择上主要考虑以下三点:

多模态教学的模态呈现要适量,不可过多,否则反而会给学习者造成认知负荷。(顾曰国 2007)

多模态材料的选择要聚焦要义,突出关键信息,从而最大程度激活学习者的认知表征。(杨进中 2012)

明确定位,综合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所教学内容,选择最合适的材料。

  顾曰国,2007,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3-12。

  杨进中,2012,认知负荷理论视角的移动课程教学设计原则[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3):86-90。

  6. 移动学习的确存在优势,它的劣势是什么?它会替代传统教学模式吗?

  高原:移动学习的优势包括两个方面,即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但是这两个优势可能转化为劣势,因为个性化学习很容易淹没在浩瀚的资源海洋中,而自主性学习有可能因为学生学习管理和自我监控能力方面的问题而达不到预想的学习效果。建议将移动学习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7. 除了词汇学习外,移动学习还可运用于语言学习的哪些方面?如何运用呢?

  高原:目前已经有很多尝试把移动学习应用于其他层面的语言学习,包括听力、语法等等。比如伊朗学者Sasan Baleghizadeh & Elnaz Oladrostam曾经专门探讨了移动学习对语法习得的影响,文章名为The Effect of 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MALL) on Grammatical Accuracy of EFL Students。

  8. 如果您所在院校即将开展移动技术辅助外语教学,您会提出怎样的建议呢?

  高原:可以考虑把移动学习和本校实际相结合,比如中国科学院大学是理科很强的学校,因此移动学习就会经常涵盖一些理科方面的内容。我们发现学生的专业类别会影响他们对移动学习内容的选择。

  自由问答

  1. 移动手段可提供多次主动加工信息的机会,增强了被试的学习意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实现“推动效应”(Schmidt 1990;Kennedy&Levy 2008)。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李思萦 :根据Schmidt的注意理论,注意(noticing)是学习的前提,即指学习者对学习材料形成关注,根据现有文献显示,学习者对移动设备推送的材料具有较高的关注度,60%以上的学习者会通过移动设备自主重复学习内容,通过移动设备的推送能培养学习者的记忆习惯,从而实现主动学习。

  Schmidt R. W. 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0, 11(2): 129-158.

  Kennedy C. & Levy M.L'italiano al telefonino: Using SMS to support beginners' language learning [J]. Re-CALL, 2008, 20(3): 315-330.

  2. 在本实验中,词汇的习得是不是只涉及读音、拼写和中英词义对照,没有涉及其搭配和具体的使用语境?那么是通过何种方式进行测试的?

  李思萦 :因为本实验中对于词汇的所有的测试都是测试的被试的接受性词汇(receptive vocabulary),即被试能够识别中文含义的词汇,所以为了保持这个测试对象的一致性,我们在后测中沿用了前测的方式——英译中。

  3. 使用移动技术辅助教学,教师如何做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做好形成性评价?

  李思萦:根据具体使用移动技术的不同,不同的移动技术辅助教学会有不同的监控方式。大致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1)设计相应的问题、项目和活动,让学习者在线完成,教师可以对学习者的疑问进行在线互动和对其表现进行评价;2)实施定期的后测机制;3)观测实时在线人数。

  4. 目标生词为什么只选取名词,词性会怎样影响后测评分的准确度呢?

  李思萦:因为在对后测的英译中测试中可能会出现学生没有明确写出词性特征的翻译来,如是“漂亮”还是“漂亮的”,所以为了后测的准确性,我们选取名词。

  5. 如果想系统地学习双因素组间方差分析、单因素组内方差分析、t检验、事后重检验、卡方检验这类数据处理方法,有什么推荐的书籍吗?

韩宝成,2000,《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刘润清、胡壮麟,1999,《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秦晓晴,2009,《外语教学问卷调查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许宏晨,2013,《第二语言研究中的统计案例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更多其他中外相关书籍,请参考如下网址:

  https://iresearch.unipus.cn/paper/index.php?IsClassic=1&RSubCatID=69

  6. CALL中强调PPT学习“后坐力”较弱,移动设备可以反复自主回看。那在传统教学中,如果教师把PPT发给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不是也能达到自主反复回看的效果吗?

  高原:移动学习的便携特点为反复学习提供便利,如果学生反复看电脑上的学习材料,当然也会记得。

  李思萦:是的,可以反复自主回看,但是那样没有达到交互性,所以不能称之为移动学习。

  7. 实验4周能产生效果吗?我们知道二语词汇习得是非常复杂的一个过程。第一周是即时测试,第二、三周是延时测试,过了这么长时间,还能保证学生词汇学习不受其他变量的影响吗?

  李思萦:您说得对,这也是移动学习的不足之处,需要更好地监控,以后可能会考虑直接在线上测试,这样就可以保证不受其他变量的影响。

  8. 请问学生在移动设备上关注公众号后如何学习目标词?学生学习目标词的频率和时间是否有统计?目标词在移动设备上呈现的方式和PPT上一样吗?

  李思萦: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学生通过关注我们设立的微信公众号定期贴出的内容。目标词在移动设备上呈现的方式和在PPT上的呈现的方式是一样的。

  9. 学生学习目标词的频率和时间是否有统计?

  李思萦:学生学习的时间可以从微信公众号后台看见。至于频率,因为我们提取学习材料的方式是学生发送自己的班级号,然后后台自动回复学习材料。所以实际上是有这些数据的,但是由于和实验的主要研究问题关系不大,所以未在这篇文章中呈现。

  10. 如何通过平行班的测试确定97个生词样本?具体的筛选标准和步骤是什么呢?

  高原:我们的学生入校会进行单词量的测试,根据他们的单词量,我们的实验将研究用词汇设定在远远超出他们词汇量的范围。要求与测试班级水平相当的平行班的同学识别这些单词,完全没有被识别的单词确定为实验用单词。

  11. 第一、二组是常规课堂教学,有教师参与,第三、四组是课外线上学习,这些差异是否会影响测试成绩?

  高原:会影响。一个是教师指导的学习,学习过程只能经历一遍;一个是自主学习,学习过程可以经历多遍。

  12. 学生添加公众号后,第一次的学习是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学习,还是要占用课堂时间?

  高原:课堂。但是即便使用移动设备在课堂学习也不会影响学习成绩。

  13. 延时测试的差异有没有可能只是因为移动设备的同学复习频率比另外两组频繁?论文中提到,让学生“自主复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高原:是的,我们也认为频率是影响成绩的重要因素。因为移动设备的特点使得反复观看成为可能。

  14. 请问在课堂上学习的词汇,四周时间里每堂课都会有教授吗?还是,只是第一周第一堂课学完后不再进行课堂复习,然后四周后延迟测试?

  高原:课堂上学习的词汇不会在四周的时间里反复教授。

  

  声明

  本文版权归iResearch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

标签: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